6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了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北京市朝阳区申报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作为传统医药类中医诊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图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21〕8号
图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公示(节选)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孔医堂创始人、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孔令谦认为:“当年祖父孔伯华是从乡间走向城市,从基层走向殿堂,其学术经验其实是来源于广大民众之实践,因此未来如何在社区做好传承教育尤为重要。因此,从价值关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以社区公共利益为本,以社区民众的关注为本,做好基层社区的教育传承,才可使非遗项目得到充分保护和发扬,也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孔医堂总经理孔德功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孔医堂多年来一直秉承孔伯华‘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的理念,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中医传承教育向基层社区辐射,更好的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中医服务。”
《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作为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既是孔子与儒学的载体,也是中医诊疗、中医教育与中医普及融为一体的广大精微之学。
孔伯华(1884-1955),名繁棣,字以行,号不龟手庐主人,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据孔子世家谱载,孔伯华乃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大宗户长支。
先生于1910年应京师之聘任北平外城官医院医官,1918年率领医疗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斐然,与同仁共同著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十卷引世,1929年,当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中医时,先生挺身而出,赴南京请愿,挽救中医于生死存亡,同年创办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院校——北平国医学院,办学十五载,桃李遍天下。
当日寇入侵我国时,其表现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解放后深受党和政府高度赞扬和评价。先生生前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图丨北平国医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全体摄影
孔伯华学术思想是燕京医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孔伯华及其传人将孔氏温病经验,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其学术思想体现在“伤寒温病融会贯通,河间易水兼容并蓄“。先生推崇刘河间”世态居民有变“,”六气皆从火化“之论,尤其服膺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又认为今人湿邪兼热者,十常八九,故认为今人体质阴虚内热脾湿者多见,故患病亦阴虚内热脾湿证型为多。
温病方面,孔氏认为今人阴虚内热夹湿体质,就形成一种”郁热伏气“,再感天地疠气淫邪,则发为伏气温病。治疗上,孔氏擅以清热、芳透、滋阴并用,使清热不伤阴,滋阴不助湿。对重症温病,以重剂清涤里热,兼用芳开,里清外透,效如桴鼓。孔氏尤擅用生石膏,以其能清能透;并喜用鲜药,以其药力更佳,形成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
图丨孔伯华为医药月刊题词
孔氏传承,深究天人,洞察时弊,师古而不泥古;化裁今古,因时制方;深入浅出,嘉惠后学,四代传续守正创新。其以学术传人的临床诊疗为主要实践方式,以独特的“辨证诊疗体系”,贯穿在辨证处方、学术著作、教材教案、医案分析及相关健康产品等表现形式上。
其辨证之要义强调“两纲六要不能平列”,即:强调阴、阳为统领疾病分析和治疗的两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要。是为孔氏医学对疾病的反应和规律的认识框架。 其基于“体内先有郁热伏气,而后感天地邪气为温热病发病之本”为核心的“外感伏邪”理论,运用临床对于迅速传变的温热类疾病,可实现截断扭转之效。
图丨孔伯华先生学术思想传承谱系
孔伯华先生有云:“医为生人之学,又为事亲之道”。中医药学,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辩证思维与系统化认知与总结;更是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将继续担负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当代使命,运用大时代新思维,前沿科技核心能力赋能,致力于满足当代人实际需求,让中医药文化非遗项目“流行”起来。
@Copyright 孔医堂 2024